生态环保企业应对行业变局之策的“六脉神剑”

   日期:2021-08-26     来源: 辰于公司     作者:甘振宇、王浩然、刘海楠、邢梦琳、简依敏、黄映娇     浏览:1667     评论:0    
核心提示:  导读  国资进军大潮是近两年来生态环保领域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头部民营企业纷纷寻找国资“避风港”解资金之困,建筑型央企开始更明确的瞄准生态环保作为发展的新赛道...

  导读

  国资进军大潮是近两年来生态环保领域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头部民营企业纷纷寻找国资“避风港”解资金之困,建筑型央企开始更明确的瞄准生态环保作为发展的新赛道,各地成立生态环保集团来势汹汹,生态环保行业格局将自此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政策对生态环保的绝对重视是推动力,政府融资模式变革是催化剂,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以及地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但不论对于“老玩家”还是“新玩家”而言,这样的竞争形势变化意味着行业还未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然而事情还得做,未来五到十年正是需求集中爆发的最后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在困境中成长”,更要专注脚下,行稳致远,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技投建运的核心能力,做好、做优、做多项目才是根本。

  国资进军大潮持续,生态环保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之所以说 “持续”,是因为早些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远未结束。具体来说,2017年是生态环保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分水岭”,是国资进军大潮的开始。

  从商业模式来看,分水岭之前,PPP模式推行正处于火热状态,政府需求得以大量释放,民营企业也找到了“用武之地”,BOT、TOT等模式也广泛推行;而分水岭之后,PPP模式遇冷(见图1),商业模式再次变得不明朗,企业发展陷入迷茫。

1629956186632125.png

  从行业发展重点来看,分水岭之前,生态环保领域的发展较为粗放,一些领域的竞争还处于 “跑马圈地”的阶段,项目建设开展如火如荼,拿项目搞建设是重点;而分水岭之后,已建成项目数量达到了一个阶梯,如何管好、运营好众多项目逐渐成为企业思考的重点,与此同时,传统细分领域的投资需求释放放缓,行业从“增量竞争”逐步转向“存量竞争”。

  从竞争态势来看,分水岭之前,行业中大体量的生态环保企业较少,国企民企同台竞技,竞争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而分水岭之后,不少头部民营企业一方面难以维持过去依靠新增项目高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运营跟不上无法提供强劲的现金流,在银行放贷收缩的大环境下,资金链暴雷,国有企业凭借强韧的融资能力迅速占位,行业集中度提升,开启了国资进军生态环保市场的大潮。

  总的来说,国资进军大潮主要有三大主要表现,除了原有的一些“资深玩家”不断做大做强外,也有“新玩家”的加入“搅局”。

  其一:头部民营企业寻找国资“避风港”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开始,头部环保民营企业“投身”国资的趋势加快,从2018年到2020年,有超过34家民营企业迎来国资的入股,超过50%的企业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国资(见表1)。

1629956214194344.png

  在这种现象持续下,生态环保领域的头部企业将逐步变成国企主导,在未来10年——行业走向成熟期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变化会逐步固化下来。

  其二:建筑央企瞄准生态环保新赛道

  央企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而生态环保是国家的千年大计,不少央企正把目光瞄准生态环保领域,将生态环保作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据初步统计,在96家央企中,有超过四成都专门成立了从事生态环保业务或开创生态环保业务的子公司、平台(见图2),例如中交集团下属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下属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他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可见一斑。

1629956233661122.png

  其三:地方生态环保集团纷纷成立,“自带光环”

  从“十二五”开始,就有地方生态环保集团成立,但“十三五”中后期至今频率明显变高。例如,初步统计已有超过20家省级生态环保集团,大多都是在“十三五”后期成立的,大概每年都会有2~3家(见图3)。

1629956274364432.png

  地方生态环保集团戴着地方政府的“光环”,对区域内的市场竞争格局带来重要影响。生态环保领域的大多项目是政府作为甲方,跟地方生态环保集团是“一家人”,政府有动力将项目交给地方企业手中,一是地方政府的管控能力、话语权加强,也能更灵活的实现一些地方政府的想法,二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能够提升当地财政收入。但其他竞争方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政策的绝对重视和政府融资模式变革是最主要的动因

  国资大潮的出现,背后既有推力、有压力,也有催化剂,站在政策大环境下就能很好的理解。辰于认为政策对生态环保的绝对重视是推力和压力,推力在于国资体系靠近政策中心,自然要响应政策号召、遵循中央的整体部署;压力在于中央对生态环保问题采取高压措施,完成生态环保指标是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而政府融资模式变化是催化剂,地方债管控和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限,财政压力大,又要完成目标,又要面对缺钱的问题,通过国资体系来解困是一个途径。

  推力+压力:政策对生态环保的绝对重视

  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直指当时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对空气指标的改善提出了到2017年的明确指标,国务院与各级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重点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开始轰轰烈烈搞起来;2015年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直指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黑臭水体等问题,对水环境质量的提升也提出了到2020年的明确指标。

  可以说,这两个“十条”拉开了中央大力整治生态环保问题的序幕,有关生态环保的政策出台自此只增不减。2017年十九大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丽”,第一次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起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环保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保成为政府的底线、红线。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落实上,一方面生态环保的法律体系加快建设健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出台,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些区域性的、探索性的政策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生态环保督察行动开展力度也大大加强,2018年针对第一轮督察开展“回头看”,2019年开展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三批,仅在第二轮第三批督察的8个省份中,就受理了2.9万件举报。

  可以说,中央建立起生态环保的法律框架,以具体的行动计划来鼓励、帮助地方政府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再悬以利剑监督地方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要做出政绩,还是要避免被处罚,生态环保都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自然会释放大量需求,促进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各大央企国企也嗅到了“商机”,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

  催化剂:政府融资模式变革

  尽管重视,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大量资金,假如地方政府不缺钱,那么把项目交给谁做都差不了太多,有些民企拥有核心技术可能还是更好的选择,能够服务的更好。但事与愿违,缺资金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面临的大问题。解决途径只有2个,一是发债融资,二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前提是打通商业模式,能够从其他途径来弥补社会资本的前期投入。

  发债融资最方便、快捷,但“降杠杆”的财政改革下,中央担心存量巨大的地方债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地方政府各种债务融资渠道进行限制,地方政府一向惯用的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受限,地方政府寻找其他“合法”途径的动力大大提升。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途径虽然有美好的前景,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PPP模式是中央提出、鼓励采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然而前几年实施起来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地方政府为了尽快上马项目,规划不清晰不合理,一些项目没有想清楚未来如何收回前期建设成本,更有一些项目通过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借PPP之名,行变相融资之实。如此操作下,一些PPP项目从“香馍馍”变成“烫手山芋”,社会资本开始变得警惕。

  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想办法压低项目盈利水平降低投入,一方面寻求其他“合法”融资渠道解困。近年来大型生态环保企业的盈利水平逐步下降印证了项目盈利降低的趋势(见图),盈利就几个点,融资成本极低的大型国企、央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几个点的融资成本决定了项目的成与否;寻找融资渠道下,地方生态环保集团应运而生,对跨市统筹、投资公益性回报比较差的项目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629956297131309.png

  既来之则安之,重要的是解决企业眼下发展的问题

  然而,不管谁进入谁离开,生态环保作为一个体量数万亿的赛道,该做还得做。只是目前竞争环境不容乐观,生态环保的大商业逻辑没有走通,行业就难以恢复到良性竞争的秩序,盈利就难以提上去。目前处于“补旧账”的时期,短期内难以建立从源头到处置一体的体系,从垃圾分类推行的难度就可见一斑,企业将长时间面临如何解决眼下生存发展的问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生态环保行业未来的主要“玩家”们“神通”各不同,应对之策也自然有所差异。

  第一类是传统民营企业。根据前述分析,大多头部民营企业在前期“滚雪球”式发展中,遭遇资金链断裂打击,投身国资,不过尚有一些民企在技术、管理上较为领先和成功,只是融资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较大限制,创新是唯一的破局之道,在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的路上,这一类企业可能更胜一筹。此外,生态环保领域本身就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这些企业体量不大,盘踞当地,如果能够保持运营盈利,就能够“活的够久”,但是在参与增量竞争中不占优势,“有一单做一单”。

  第二类是传统国企。国企身份带来的竞争优势就是较低的融资成本,另外常年积累的运营经验、管理经验也是优势之一。不过民企遇到的困境传统国企依然会遇到,一些项目持续亏损是潜在的风险点,尽快清理这些风险点,“刮骨疗伤”亦或“断臂自救”是必经之路。

  第三类是新进入的央企。央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工程建设能力,但是面对细分领域众多的生态环保行业,“不懂行”是一个大障碍,主要面对的问题一是如何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领域,二是尽快弥补运营方面的短板。这也是为何目前央企进入主要是通过投并购方式。

  第四类是地方生态环保集团。地方生态环保集团“横空出世”,最大的优势是背靠地方政府不用太多考虑拿项目的问题,但“偏安一方”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在项目的建设、运营上缺人缺技术缺经验,能否建好运营好手里的项目是最大的挑战。

  总的来说,在项目的“投技建运”四大环节,四类玩家能力各有不同。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一是想好方向执行好战略,二就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做强这四大环节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做多项目才是根本之道

  任何大企业的长成都不是一日之功,全球生态环保巨头威立雅的发展之路照样坎坷,历经160年发展,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经历了之后30年的扩张(见图5)。

1629956318464226.png

  国内的生态环保发展也不例外,企业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是时间总体来说是有限的。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未来十五年是一个关键期。不过根据辰于估计,在众多玩家参与之下,竞争加剧,需求快速释放,行业主要快速发展的时间可能只剩十年左右,只是一些细分领域靠前,一些细分领域靠后的区别,例如水务、固废的一些细分领域已经接近成熟期,开始转向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

  不论如何,多做项目,把项目做好做优,才能在行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态环保企业是时候全面抓起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建设了。后面,辰于将祭出“六脉神剑”,以系列文章分享我们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协助领先企业进行能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主要包括:

  “六脉神剑”一之:投资——如何主动出击,把更多好项目拿到手

  “六脉神剑”二之:技术——如何技术引领,打造“拳头产品”

  “六脉神剑”三之:建设——如何又快又好又省的建成项目

  “六脉神剑”四之:运营——如何稳定安全运营,实现整体收益

  “六脉神剑”五之:PMO——如何协调技投建运各个环节

  “六脉神剑”六之:项目管理手册——如何打造环保人自己的行动指南

 
分享
0相关评论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016

商务热线:010-88480403

传真:010-88480301E-mail:webmaster@e20.com.cn

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25号楼,邮编100195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E20环境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