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的生态控藻除磷技术,供应,水专项,太湖流域
技术简介/摘要
(一)基本原理
本技术基于鱼类消费者驱动的营养物再循环原理,即根据几种滤食性鱼类消费者与水体中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体内或水体中作为鱼类食物源的有机碎屑所含氮、磷含量及其比例的不同,从而通过这些滤食性鱼类对其不断的摄食过程以及借助其对氮磷利用效率的差异来改变水体氮、磷的再生和循环速率,从而起到改变水体氮磷比和净化水质的目标。本项技术可适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控藻除磷,在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轻的湖泊应用效果会更佳,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即可实现降低其富营养化程度。
(二)工艺流程
依据拟治理湖泊的营养状况和饵料生物资源状况,合理放养滤食性的鲢、鳙鱼种,同时适度控制凶猛鱼类的数量,增殖或放养底栖食有机碎屑鱼类,并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监测水体的水质变化;并根据水体中藻类和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每年调整鱼类的放养量和鲢鳙比例。即水体藻类生物量越大,鲢比例越大;大型甲壳类浮游动物生物量越大,鳙比例越高。放养鲢鳙鱼种大小:1+或2+龄鱼种;放养密度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控制在10-80g/m3(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放养密度越大);鲢鳙比例控制在在2:8至6:4之间(富营养化程度越高,鲢的比例越大)。
(三)关键技术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中消费者驱动营养物再循环的生态控藻除磷技术
(四)技术来源及知识产权概况
自主研发,授权发明专利1项目“一种保水渔业引导的沉水植被修复工艺” (ZL200910055324.4)
推广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在江苏滆湖2050亩示范区内,从2009年10月开始至2009年底,平均每亩放养鲢210尾(规格135g/尾)、鳙157尾(规格412g/尾),至2010年10月收获鲢188kg/亩,鳙198kg/亩。有效降低了湖内蓝藻生物量,抑制了蓝藻暴发,同时还可削减水体中CODMn215.7t/a,氨氮294.8 t/a,TN618.3 t/a,TP7.1 t/a。示范区内藻类总量下降13%(冬春)-48%(夏秋)。收益可达0.15万元/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