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生态回廊技术,供应,水专项,太湖流域
技术简介/摘要
(一)基本原理
本技术利用生态回廊的空间布局特性,增加处理系统内地形多样性、水-基质接触面积,延长受污染河水水力停留时间,利用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土壤介质的吸附作用、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水体颗粒物的沉降去除作用等综合作用去除微污染富营养化水体的氮磷和有机物,从而达到更好的去除效率。
(二)工艺流程
在现场勘测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湖河口自然性状和生态条件、主要污染物输送的过程和规律,采用复合式人工生态回廊系统水动力优化调控技术,即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和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系统水力停留时间、库容、水深、溢流设施等主要构筑物的结构与形式等关键设计参数;通过设置多级生态回廊改变水流速度,延长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挺水植物导流坝、漂浮植物区等构建生态回廊系统,实现沉降泥沙,吸收分解N、P等营养物质,达到削减入湖污染物的目的。
(三)关键技术
生态回廊系统水动力优化调控技术
(四)技术来源及知识产权概况
自主研发,申请发明专利1项,“去除微污染河水氮磷的生态回廊及其建造方法(201010512758.5)”。
推广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生态休闲区管委会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本项技术技术在常州市武进区扁担河、夏溪河入湖河口处构建的前置库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工程构建了复合式生态回廊系统,建设了4条土质导流坝,总长1500m,使库区进水有效水力停留时间延长70%,提高了工程的水质净化效果。导流坝坝顶及坝坡上种植了大量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本系统进水为微污染富营养化河水,系统进、出水口CODMn平均浓度分别为7.05mg/L、5.64mg/L,削减率20%,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系统进、出水口TP平均浓度分别为0.561mg/L、0.126mg/L,削减率78%,出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系统进、出水口TN平均浓度分别为3.08mg/L、0.95mg/L,削减率70%,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