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技术,供应,水专项,太湖流域
技术简介/摘要
(一)基本原理
仿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就是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对环境友好的人工载体放入水体中,模拟水生植物,为水体中细菌、藻类和微型动物等构成的周丛生物提供适宜附着的基质,通过附着在基质上的周丛生物群落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最终实现持续改善水质的目标。
(二)工艺流程
其工艺流程是:在适宜的工程区中 布设人工载体 让水体中的细菌、藻类和微型动物等生物在人工载体上附着,形成稳定的周丛生物群落 利用周丛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 定期更换人工载体,将人工载体上附着的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一并移出水体,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更换的人工载体经处理、再生后,重新布设。
(三)关键技术
人工载体的必选技术
(四)技术来源及知识产权概况
自主研发
推广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该技术已在太湖梅梁湾的实验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由于在湖泊水体中进行沉水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时,在实施消浪、围栏等工程措施时,常常需要在水体中布设大量的鱼网等材料。这些鱼网等人工载体材料上一方面附着了大量的固着生物,同时还沉积了大量的悬浮物、有机物,通过固着生物的代谢作用以及定期将这些载体材料移出水体进行处理的话,就可以从水体中带走大量的悬浮物质及氮、磷等营养盐,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最终实现持续改善水质的目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取自太湖梅梁湾的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可分别达到:63.76±8.50mg.m-2.d-1、8.50±0.69mg.m-2.d-1。野外原位水体不同点位、不同季节中,固着在鱼网上(实际布设130000m鱼网,鱼网高度为4m)的固着生物对氮、磷的降解速率及平均每月可以去除的氮、磷量如表所示。
注:1)表中春、夏、秋、冬及年均,均是指在此期间按130000米鱼网计算的平均每个月的量;2)每个点位的数值是表层和底层的平均值。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