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底泥的底质改良剂研制技术,供应,水专项,太湖流域
技术简介/摘要
(一)基本原理
底泥基本性质与污染物的活性密切相关。当底泥被污染时,特别是当有机碳含量较高时,底泥基本性质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如氧化还原电位低、有机氮含量增加、磷的有效性升高等。对于不能及时进行底泥疏浚的河道,为减少污染底泥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底质改良剂的研制。底泥原位固化的目的是通过一定固化剂的施加,改变底泥的理化性质,增加容重,提高粘滞性,增强抗扰动能力,从而抑制内源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另一方面,污染底泥含有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利于底栖生物生长繁衍。原位固化另一目的是降低这些污染物的活性,促进水生态恢复。
(二)工艺流程
制备固化剂的原料主要源于一些天然矿物等材料,主要成份既要对水生生物无毒无害,方便获取,同时又要兼顾制备过程中有效成份的变化。基于此考虑,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低品位铁矿、羊胆石、富铁、锰土壤等材料。收集样品约80批次,采集数据约800个。重点分析了不同材料中铁、锰氧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等。初步确定了以富含铁、锰氧化物为主体天然物质为固化剂制备原料,并分析了制备工艺对主成份活性的影响条件,提出了固化剂制备过程应该注意并解决的问题。
我们选用的主要工艺是通过向沉积物表层投加一定量的固化剂,固化剂与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物质反应,或使其钝化,或使其消解,然后在表层形成一层氧化还原电位,粘滞性好,容重较重固化层,从而将污染物(主要是氮、磷)封闭在沉积物中。
(三)关键技术
底质改良剂技术
(四)技术来源及知识产权概况
已申请尚未授权专利1项(申请号,201110008152.2)。
推广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南京大学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课题组在洛阳镇综合示范区构建了洛西河和马鞍大圩内浜两个生态河道示范点,生态清淤河道总长3.4km,疏挖工程量达到1.36万m3,有效地去除N、P等内源污染;并对3.4km的河道两岸坡面重新进行生态构建,发挥生态系统和土地自然系统的作用,有效拦截减少面源污染物;并结合河流中浮岛式水质净化生态系统污染处理措施,实现河流污染的全面控制与治理。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