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技术,供应,水专项,农村农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控制技术
技术简介/摘要
通过采用田间水质水量调控技术,控制面源污染“源”;通过采用“工程~生物~生态”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各级排水沟渠和末端湿地的水质水量过程,将排水沟道的土壤物理作用和生物降解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控制面源污染“汇”。
(二)工艺流程
①田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技术。提出保证水稻产量前提下最优的施肥和灌溉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污染物的产生和流出。在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田间施肥量控制在200kg N/hm2、120kg P/hm2,在水稻泡田期、返青期、分蘖前期以及分蘖后期分四次施肥;田间灌水采用浅水间歇灌模式,通过控制稻田水层深度削减田间面源污染,通过降低田间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水量削减面源污染产生量。
②沟渠式湿地生态系统面源污染沿程削减技术。以钢筋混凝土挂钩桩仿拟垂直树桩,以土工格栅网仿拟木须根系。在土工格栅网内进行碎石填充,以无砂生态混凝土封顶和覆土,种植挺水植物,沿程削减面源污染物浓度。
③末端湿地及退水干渠“水位-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技术。采用“工程~生物~生态”相结合的方式,联合调控末端湿地乃至排水干渠的水质水量过程。通过提高末端湿地控制水位,扩大挺水植物区面积,增加芦苇湿地面积。
(三)关键技术
田间工程削减氨氮45.3%,总氮33.7%,总磷34.9%,CODcr29.5%;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率23.9%,灌区地表、地下水携带的COD总量削减率9.3%;生态沟渠工程平均削减氨氮80.6%、总氮44.9%、总磷21.9%、CODcr26.3%;退水干渠示范工程增加两岸芦苇湿地面积12.8hm2;末端湿地示范工程增加入口两侧芦苇湿地面积300hm2。
推广应用案例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示范工程应用于前郭灌区。示范区3000亩,辐射面积:9.4万亩。
采用农田水质水量调控模式,灌水量可在现状的灌溉基础上减少1~2次灌水,化肥可由现状250kgN/hm2降低至200 kgN/hm2。沟渠系生态化处理地表水示范工程实验区建设后,已初步形成良性渠系生态系统。灌区退水TN,TP,COD浓度呈逐年减小趋势。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及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前郭灌区灌溉管理局
地 址: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