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绩效定量评估以及绩效考核办法等,供应,水专项,管理技术
技术简介/摘要
一、基本原理
该技术主要针对我国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防治政策及其效果难以量化这一问题,在对目前国内外已有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比较和评价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水污染防治政策特点的命令-控制型政策绩效分离定量评估方法论和技术工具,从而将这类政策的绩效从水污染防治总效果中分离出来,以便为水污染防治政策的绩效评估以及政策的制定、改进和完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二、技术路线
1、明确分析对象。水污染防治政策绩效分离要分析的对象是污染物防治政策对水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此,需要明确影响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研究对象的内涵和边界。
2、选择相应方法。依据所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陷,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如评价对象为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当需要从该政策制度实施前后来考察其效果时,可以采用二次分离技术,而当需要考察哪些因素制约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时,可以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技术。
3、开展绩效分离。在方法选择的基础上,确立各种变量,开展政策绩效分离实证或应用研究。如当时间序列数据足够长时,从IPAT方程出发,分离出人口、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或者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或技术效应,然后在技术效应和政策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从而确保政策绩效的分离。当时间序列数据不足,可以采用横截面数据来补充,遴选多个政策变量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技术,确定和诊断主要影响因素。
4、分析评估结果。对研究结果进行判别和分析,包括过程的合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分析。
三、关键技术(请具体说明,如突破点,创新点等)
1、基于IPAT方程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二次分离”技术该技术的基本思路:(1)首先借助IPAT方程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是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经济发展和广义技术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别分离出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广义技术进步对水污染排放的贡献度。(2)鉴于广义技术进步受到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政策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分离出人口、经济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贡献基础上,以广义技术进步导致水污染物减少累积贡献量为因变量,结构因素、政策因素和技术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3)如果政策变量可以直接量化,则可以通过选取相关的模型,评价政策的作用。如果政策因素难以量化或是定性变量,在计量模型中可以将其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即在政策发生改变的前后,对政策变量分别赋予不同的数值,通常是0和1。或者在实施政策的地区,政策变量为1,而未实施政策的地区为0,通过检验政策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政策因素对目标的影响。由于水污染防治政策难以量化,故需要采用虚拟变量。该技术为自主研发,在国内尤其是环境政策评估领域首次得到应用。
2、效应分解模型技术
效应分解模型技术实质上也是IPAT模型衍生结果,特别是体现了结构因素的影响。该技术的基本思路:(1)通过de Bruyn分解模型将某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2)将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污染产生强度和污染排放率即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从而分离了清洁技术和污染治理对减少污染的贡献。(3)利用分层次的分解方法实现对污染排放或资源消耗变化的完全分解,并在每一个层次中使用平均分配余量方法。该技术为优化集成技术。
3、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
主要以COD总量减排为政策案例来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技术。其基本思路:(1)首先,确立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因变量是二分类,即Y=1或0;(2)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自变量按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选择具体领域的减排政策。因变量的确定按照预定目标的确定以“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标准确定。即Y=1: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Y=0: 时间过半,任务不过半。(3)在减排政策指标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各指标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进入模型的政策指标,进一步开展绩效分离分析,从而可以比较众多政策影响因素贡献的相对大小。该技术为优化集成技术。
推广应用案例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