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在陆续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指引下,环境监测行业得以稳步发展。展望“十四五”,“需求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无论是2020年出台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年)》,还是两会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都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相关阅读:
基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辰于将“需求升级”进一步细化为六大关键词,包括更多、更全、更精准;规范化、智慧化、一体化。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临机制胜,应做好以下五点: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补齐市场短板,打造集成能力
增强并购能力,明确重点标的
“三更三化”趋势下,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
可以预见的是,需求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关企业为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应做好以下五点,包括市场研判、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一体服务、并购整合等。
重视前瞻判断,响应需求变化
环境监测产品研发及认证周期长,总耗时一般超过1年(其中研发包括样品采集、设备研制等,耗时约10个月;认证由中环协按照“现场检查+产品检验+认证后监督”这一国际通用的模式开展,耗时约6个月;此外还有配套的软件、预处理系统开发,产品应用与迭代等工作)。为把握发展机遇,我们建议企业从以下三点出发,对市场进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布局未雨绸缪,以免错失良机:
一是把握政策动向,密切关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及规划。由于各地监测水平不同,还需具体关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
二是关注下游情况,“污染治理,监测先行”,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温室气体等高成长性细分行业,应密切关注其下游治理需求,这些需求一旦明确,预示着监测需求的到来。
三是跟踪科研进展,关注国家部委,如科学技术部、环境监测总站等研究机构设置的课题及研究成果,其研究领域或将作为未来的重点规划方向。
紧跟行业政策的同时,更要立即行动起来,及时响应需求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温室气体监测成为热点,我们发现一些领先企业早已提前布局:如聚光科技推出CEMS-2000 C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可测量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组分),可实现有组织排放源的碳排放计量及多组分污染因子超低测量;先河环保开发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力合科技在几年前已开展温室气体相关设备的研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园区“散乱污”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等。
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三更三化”趋势下,技术上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要“降成本”,随着监测布点全面增加,动辄上百万一台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需探索更低成本的方式;二是要“增种类”,环境监测设备要能够快速鉴别污染物种类,准确测定其浓度、范围,当前我国能进行自动监测的污染物种类依然较少,亟待扩充;三是要“提精度”,国内的在线监测仪器在面临超低浓度时,精准度往往不够,误差较大,且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过去真正投入研究的企业较少。
建议企业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加大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应逐步提升研发投入占比,确保足够的研发资金,加快产品的迭代更新。以聚光科技为例,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设备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4.6亿元,在国内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近五年复合增速超过20%(如图7),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8.6%~11.2%。
二是搭建研发平台。为提高研发效率,企业可视情况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建立统一的研发管理平台,实现经验共享、知识共享。如丹纳赫于今年3月着手动工的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及制造基地,首次将多家运营公司的生产与研发放在一起,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客户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三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可考虑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对农业、海洋、温室气体等新监测种类开展前沿研究。如先河环保2019年牵头组建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对环境物联网、人工智能、高密度、全覆盖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四是重视技术人才培养。企业应持续吸引培养足够数量的研发人员,持续优化技术研究管理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如天瑞仪器研发人员占员工比重在40%-50%之间(如图8),其目前所获专利数在行业内也颇为领先,达322项。
构建优质运营,提升质控水平
随着“第三方运营打响,质控成为关注重点”,建议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升:
一是加大软硬件运营资源投入与配备,包括运营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等。例如,雪迪龙在国内设立了66个技术服务中心,可根据当地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场情况,最短时间内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是持续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如上海北分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培训与技术“两手抓”,持续提升运营规范化水平。在人员培训上,设置了丰富的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对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安排相关考试,加强规章制度和环保法规的掌握;在技术上,其设备不仅完整记录调试人员的操作日志,还增加了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被人为破坏或干扰,会发出报警停止数据传输,避免上传失真数据。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是建立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包括质控和风控体系、运营业务管理体系、突发应急预警机制等。
补齐市场短板,打造集成能力
为适应一体化趋势,企业应努力补齐市场短板,扩大业务范围,提升获取一体化项目的竞争力。辰于调研发现,领先企业已基本覆盖环境治理,具备测管治一体化的能力,聚光科技、天瑞仪器还布局了土壤环境监测,横向上具备水、气、土一体化的能力,先河环保则在天空地一体化方面最为领先,已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如图9)。
领先企业往往通过“内生+并购”两种方式拓宽业务范围:如先河环保于2014年收购广东科迪隆、广西先得,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海洋水质监测领域的专业第三方运营服务,这增强并扩充了先河环保在水质监测领域的能力。
增强并购能力,明确重点标的
如上所述,既然并购是补齐短板、拓宽业务范围的重要方式之一,建议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一是制定一套得宜的并购策略,这是所有并购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前提。初步分析,建议重点关注监测运营、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标的,这大体符合行业向精细化、智慧化发展的方向。
二是有规划地搭建业务平台,领先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化业务平台(系统)并应用到被并购企业,是整合被并购企业更为科学和“靠谱”的方式。
三是并购后迅速采取整合行动。早期行动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对股东总回报尤其重要。
如汉威科技从2013年起,通过多起并购补全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0),其标的集中在传感器、软件开发两类,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生态。在业务协同上,前端应用让汉威更了解客户对传感器的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而传感器性能的改进和完善,也提升了汉威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管理协同上,并购后的汉威科技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与2013年相比,2020年管理费用率降低了14个百分点;在经营协同上,汉威科技的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与2013年相比上涨了7个百分点。
结语:展望“十四五”,“三更三化”下的需求升级对所有环境监测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志于深耕这一市场的企业应尽早尽快在市场研判、技术研发、运营管理、一体服务、并购整合等方面做足功夫,以便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辰于愿意分享我们协助领先环境监测企业进行业务转型、精益运营、管理提升与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您携手,共同应对未来机遇与挑战。
关于《“十四五”需求升级,环境监测企业应如何临机制胜》
本报告基于对环境监测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辰于咨询公司近期完成的相关咨询项目经验完成。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
报告资料来源为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各省政府信息公开、辰数(www.chenyudata.com)等。辰数致力于成为生态环境行业最好的数据平台,为企业、政府、学校和专业机构提供最全最新最可信的环保数据与多元定制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