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统计,全国约有60多万个建制村,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但在逐年攀升的生成量背后,农村污水处理却并未能跟上步伐。与传统市政污水处理相比,大部分地区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仅有不到10%的农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更为严峻的,则是“晒太阳”的尴尬现状。
农村污水处理“梗”在哪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冲厕水、洗涤用水、餐厨废水等。农村污水点多面广,不仅成分复杂还混有高浓度雨水,这也决定了如若农村污水处理套用城市工艺“高、大、上”的污水处理设备,不仅设备运行费用、人工费用同步变高,也容易对污水处理设施造成强冲击力。
一个200户、1000人左右的自然村,即使全部收集出水量,也就100t/d左右。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并非量越大越难处理,水量越小意味着水质水量波动越大,设施规模越小越难以稳定运行。在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不同的特征,成分上存在差异。诚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活污水中的氨氮浓度较高;相对较差的区域往往生活污水反复使用后才排放,化学氧量浓度较高。
“目前多是参考市政标准,一般来说10万吨以上的农村项目,有一半是套用市政执行标准的,地方标准不到1/3。”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曾坦言。
很多地方都是在按照城市污水治理的要求,要求达到一级A,甚至地表IV类,直接导致了资金的压力。除了运行费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短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监管的缺失。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网滞后,城镇生活污水不能按照规划应收尽收进入污水处理厂。小型管网工程设计,一来工程量上不去,二来设计麻烦,尤其是管网结构设计麻烦。而农村村庄地形复杂、 户与户之间落差大,加大了管网收集难度。甚至是有的一个村管网收集需要跨桥、穿洞、泵引。
合适的技术会是突围白马吗?
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尚不健全,商业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导致污水处理资金回笼困难。
污水厂的排放量设计容量大大高于居民实际污水排放量,导致后续运行进水不足,污水厂运行起来成本过高而闲置。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运行及维护费用,污水处理设施逐渐被停用。由于建设部门多,监管部门不明确,更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局面。
尤其是在全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经费的拨付办法和标准的背景下,相关费用主要靠各级政府投入,甚至一些地方需要乡镇自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后一般都由当地乡镇管理,运营费用也多数由当地财政支付。但农村是自备水源(如井水等),农村家庭用水没有计量,也就收不上来水费,没有污水处理费用的来源。
“花钱”不是“难”的理由,如何“少”花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难点”。与市政污水处理厂相比, 日处理量仅为数十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若要稳定运行, 则更需要优选工艺。
《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曾将“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视作优选项。考虑到农村财力薄弱、收费难、自运维管理缺乏等因素,不宜采用传统的工业、城市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曝气法工艺。
而要破解前述难点,真正改善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技术和设备大势所趋。不同的技术工艺,污水治理的出水效果也略有不同,难点在于如何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保证出水稳定。
无能耗或能耗很低但充氧能力强、长期运行脱氮除磷效果好、同时操作维护简便的污水处理组合工艺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传统生化工艺与生态工艺的优势进行互补, 一方面可以提高污染物负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这也意味着,对加速布局农村污水处理的企业而言,不仅技术、资金和商业模式将迎来更严峻的挑战的同时,对其抗压、抗风险能力要求也更高。经测算,2020年农村污水处理剩余市场空间高达1298亿,长期投资市场则接近万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