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水司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执法部门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去年年底,一家在华运营的外资环保企业因非法排放污水受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处分,11位高管入狱。
过去的十年间,工业事故屡见不鲜,严重的后果及恶劣的影响使其不断成为社会焦点,这也促使政府不断去完善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因此,许多污水处理企业因环境审计通不过被强制关闭,管理层也因失职而被判入狱。除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之外,对企业的收入、股价及形象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
对众多违法和腐败行为的调查表明,事故之所以会发生几乎都源自于管理层和执行层缺乏技术知识。这包括在不了解潜在影响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或在没有遵循正规流程和方法的情况下执行工作。同时这类基层问题也是企业最难解决的挑战。
确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国内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逐渐难以匹配,最终导致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维护起到重要作用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全局式”与“分离式”管理法
环保企业必须在面临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日益加强的监管力度及严格的市场条件下,平衡企业的各个方面并寻求发展。我们观察到在国内水司中有两类完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
我将第一类方式总结为“全局式”管理法,这类管理方式通常围绕ISO 55000或ISO 31000等国际标准进行构建,并从风险管理的全局出发。其中,维护起着中心作用。
早在90年代后期,政府便已开始提倡将信息化、数字化应用作为改善工业管理实践的辅助工具。在外界看来,将IT技术应用于水司中就是“智慧水务”,但其实“全局式”方法是以风险防范为中心,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整体化管理。
我将第二类方法称之为“分离式”管理法。这类方法体现为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逐个调整,包括:IT技术(如:在入口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这类技术应用)、员工培训、法律保护(外资企业普遍会安排中国员工在高层中任职以分散日后风险)或过程控制系统。
对外行人来说,这类方式也是一种“智慧水务”的体现,但这类“智慧水务”的结构模式相对松散: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中央数据仓库,复制来自各类系统,如:维护、HSE、巡检、实验室、环境报告中的数据,以生成管理报告。
哪类更胜一筹?
作为维护管理咨询专家,我们对采用第二类手段且低估维护工作价值的企业非常敏感。他们通常会表示企业的水处理设备十分简单、员工技术素养不高且他们寻求价格更为低廉的IT系统用于维护管理工作。
这类企业通常不认可维护的中心性、多学科性,并且将HSE管理与维护完全分割。此外,他们时常忽视官方调查工业事故中的主要原因:缺乏技术管理。
或许读者会问:哪种方法更胜一筹?我的观点是,由于应用“分离式”管理法的企业无法真正认识维护的重要性,并未将其与风险防范进行联系,这种错误的判断将导致企业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及其服务的大众面临风险。
上文提及的受到法律制裁的外资污水处理企业就属于这一类。而在过去几年中从中国市场撤资的多家外资企业也是如此。
反观采用“全局式”管理法的企业则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业务也在稳步增长。无论如何,我建议企业应更深入地研究“智慧水务”的核心本质,以应对风险防范工作带来的挑战。
本文作者 喜科 总经理 浦乐诺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