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历史钩沉:外资入华掀波浪 水业市场化大幕拉开

   日期:2020-06-0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 E20供水研究中心     浏览:1572     评论:0    
核心提示: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在《中国环境产业》说过:纵观数十年的发展与升级,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公认有极大的前景,却从来没有真正壮大。如供水、城...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在《中国环境产业》说过:纵观数十年的发展与升级,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公认有极大的前景,却从来没有真正壮大。如供水、城镇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细分领域,在产业大势的沉浮之中,也都有着自己独特逻辑和发展故事。E20环境平台特别挑选部分领域,结合产业脉络,讲述领域发展以及代表企业的故事,透视产业规律。本期特别刊发城镇供水领域观察,供大家参考。本文分为两个部分,本篇为上半部分。

目录

序(1998以前):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外资入华记

第一阶段(1998-2003):大幕拉开,风景这边独好?

2. 澳门自来水:特许经营的“完美答卷”

3. 长沙自来水:厂网分离“急刹车”

第二阶段(2003-2016):改革之路漫漫,企业上下求索

4. 兰州威立雅:溢价收购的巅峰论战

5. 小城也有大梦想:江南水务的上市之路

6. 成本公开——第一把打开黑匣子的钥匙

7. 珠海水控:一步一脚印,数年一盘棋

第三阶段(2017-):回望来时路,守初心,方能行更远

8. 小白热线的“N次进化”

9. 福州自来水:啃下“二供”这块硬骨头

城镇供水是市政公用事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城镇供水领域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水厂单元的改革,到城市水业总体资产作为交易对象;从对产权的探索、对效率的思考,到对资本的憧憬、对扩张的向往,再到对责任的坚守、对服务的回归,供水的改革已悄然走过三十余年。

要准确地对中国城镇供水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做出阶段划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改革本身复杂多样,且各地改革进程不一致,界限并不明显;二是各方看待改革的角度和标准也不相同。正因为如此,本文对阶段的划分并不单纯以时间为依据,而是综合考虑了改革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因此,本文选取了九个故事与读者分享。

在时代的指挥棒下,在跌宕起伏的产业历史长卷中,供水行业为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奏响了独一无二的交响曲。

序(1998以前):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章序:说起中国水业市场化的发展,必然会涉及早期入华的外国水务巨头的身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威立雅、苏伊士等为首的国际水务巨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依托领先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为中国水业的早期发展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成为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

1. 外资入华记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供水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公益性行业,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直接运营管理,象征性地收取水费。

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经济迅猛发展,但建设资金严重短缺。80年代中期,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城市建设。1984年,中国开始组织BOT试点——上海设立了“九四专项”,直接到国外筹资,到1986年,共筹集外资32亿美元,并且几乎有40%用于包括水务项目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据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介绍:“以1986年日元贷款支持长春市中日友好水厂建设为标志,外资成为了中国供水企业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到1992年底,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先后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日本、法国等国政府提供的中长期优惠贷款,建设的城市供水项目有140多项,利用外资达17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贷款,主要为我国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担保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自来水厂的建设速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水行业的资金问题。同时,贷款主要以供水设备款的形式提供给中方,提升了国内供水行业的设备水平,却也产生了对国外设备的依赖。此外,国外贷款的设备通常价格较高,地方政府的还贷压力较大。

到了90年代,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强劲带动下,供水需求飞速增长,单靠政府间贷款很难满足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此,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出台了政策,鼓励外商通过合作、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建立BOT项目公司,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领域,由此外资水务企业开始直接投资中国水业。

1992年,世界水务巨头法国苏伊士集团投资广东中山市坦洲水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全部由外商投资建设并经营的水厂。坊间认为,外资水务企业撞开了中国水务的大门,开启了“直接投资元年”。

这个时期的项目是供水市场化改革最早期的探索,以单个的自来水厂为标志,开启了供水单元改革时代。

1996年,泰晤士水务、原英国宝维士公司与上海市北自来水公司共同经营上海大场自来水经营项目,项目以BOT的形式实施,即建设工程、20年经营权、转让合同。在之后的6年时间内,泰晤士水务为上海200万人口提供用水。2001年,泰晤士水务收购了原英国宝维士公司对项目50%的股份,使大场项目变成独资公司,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私营投资的“建运交”项目。

1997年6月,威利雅投资金额为3000万美元,与天津市政府签订了20年的特许协议,对天津凌庄饮用水厂进行改造和运营。

1998年7月,威利雅和丸红株式会社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的BOT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BOT试点项目。

……

2000年的资料显示,最早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苏伊士集团参与了中国100多个水厂的建设,其中直接经营的水厂有13个,投资额达2.1亿美元。

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水务项目,带来了许多技术、管理、运营的丰富经验,促进了我国供水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影响。本土水务企业纷纷向他们学习,期望与他们合作。

但是,这个时期中国水务市场的开放领域也仅限于单个的自来水厂,并未涉及管网和面向公众的收费服务。直到2002年,才开始有供水系统的整体开放,并掀起了外资并购水务企业的风潮,开启了以整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标志的市场化改革阶段。威立雅、中法水务等外资水务企业,接连在陕西、广东、北京、上海、重庆、山东等地拿下水务大单,势如破竹。

2002年,威立雅溢价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7亿资产,以20亿成交,开创了城市水业溢价收购的先河,同时也成为国内首例自来水整体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事实上,威立雅浦东自来水项目是威立雅在中国的第一个包括了管网在内的运营服务项目,也是威立雅在中国新的投资战略的起点。以此为分界,之前的项目是威立雅自己作为主体实投,而之后的项目威立雅都在投资上退居次要位置,转而在运营上占据核心,不同的项目寻找不同的资金合作伙伴。

同年11月,重庆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公司由重庆水务集团和苏伊士集团合资组建,负责重庆市江北区、渝北区和部分两江新区饮用水的生产及销售、水厂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及与供水相关的业务。这次合作引进了苏伊士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及世界一流技术,提高了水质、完善了用户服务体系,提升了客户服务水平,被众多水务同行视为当时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中国水网2003—2007年历年举办的“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中,以威立雅、中法水务、美国金州控股(后更名“金州环境”)为代表的外资水务企业连续多年上榜,且名列前茅。他们是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初始阶段的绝对王者,这种活跃的势头和深刻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在2007年前后到达顶峰。

跨国水务巨头的介入,不但为我国水务市场改革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领先的管理理念和运营经验。是时,相比国内水务企业的惨淡经营,外资水务公司多利润丰厚。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1999年外资在中国最有利可图的产业是自来水厂,其利润与成本的比例为24.48%,虽然无法获取当时的具体项目信息和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阶段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外资企业获得了“让后来者仰望”的收益。尤其是合同约定的保底水量,让企业的运营风险得以控制,运营收益有更好的保障。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业界的关于固定回报的争议。

就此,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43号文要求,“妥善处理现有外资固定回报的BOT项目”,之前以“保底水量”投资运营的项目首当其冲。

当时比较知名的有汇津中国牵涉的相关纠纷。

2002年,泰晤士水务投资7000万美元注册了在香港的汇津中国水务公司。汇津随后参与了沈阳、绍兴、泰兴等7个城市的水务项目,但泰晤士在上海和长春的项目都给他带来不少烦恼,尤其是长春汇津那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其纷繁复杂程度,令人感慨。

这一时期的项目,确实称不上完美,大多有些磕磕绊绊、坑坑洼洼。他们可能交织着固定回报的风险,或许埋藏着厂网分离的暗雷,有的甚至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但依然掩盖不了第一批水业市场化改革探索者实践出真知的风采。

这些项目,凭借着勇者的态度和无畏的精神在漆黑的荒漠里点亮一盏盏灯。无论成功延续至今,还是中途黯然离场,都给后来者留下宝贵的经验与财富。没有前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他们是时代最闪亮的浪花。

他们值得水务人铭记、致敬。

参考资料:

泰晤士水务入华27年浮沉记,中国水网,2016

威立雅的水务之道,中国水网,2005

泰晤士水务挺进中国,中国水网,2004

跨国公司跳进中国水务市场,中国水网,2000

第一阶段(1998-2003):大幕拉开,风景这边独好?

本章序: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外资纷纷闻风而来,以马鞍山首创为代表的国资也开始加入这场改革盛宴。水业改革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随着《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我国加快了对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和对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步伐。供水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更是呈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外企、国企、民企在这股改革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大步向前,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这一时期,我国水务行业已经从巨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水务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本章选取这一阶段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澳门自来水特许经营项目和长沙自来水改革的探索历程,以给后来者启迪。

2. 澳门自来水:特许经营的“完美答卷”

说到我国供水领域中典型的特许经营项目,就不得不提起已经成功续约的“澳门自来水特许经营”项目。的确,每一个特许经营项目的成功难以完全复制;然而,该项目中合作双方的契约精神、达成的协作理念、项目成就的服务模式对于供水行业、甚至公用事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被充分借鉴。

过去在澳门,“有井就有人住”,由于海水咸不可食,清甜可口的水井可是当地的稀有资源,对于老湾仔人而言,去珠海喝茶再带些水回去是年轻时改善生活品质的时兴活动。

image.png

图:澳门早期从事担水工作的妇女

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澳门的高度发展,人口激增,地下水资源频频出现紧缺,伴上冬季“咸潮”停水,澳门居民饱受水荒之苦,然而,以华商投资为主导的澳门供水事业却面临着资金投入有限,难以平衡水源保障、引水工程建设、管网扩建更新、水处理技术提高的多重发展难题。因此,1985年,为了解决供水投入资金短缺、提高供水效率、改善公用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澳门经济发展和市民用水需求,澳门参照法国特许经营经验,孕育了亚洲第一个城市供水领域实施的PPP项目(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私营近50年的澳门自来水公司在先后接收香港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和苏伊士环境集团的入股之后,成功实现改组,并获得了为期25年供水专营合同,即供水系统服务的特许经营项目——最终产权保留给政府,投资经营权将以专营协定的方式委托给澳门自来水公司负责。

作为亚洲第一个供水PPP项目,合作双方均具有清晰的目标——提高澳门供水服务水平,解决澳门用水难题。因此,澳门自来水特许经营合约始终保持着极高的项目透明度,注重合约履行过程中的监管,不但执行有关项目的合约协议均在特区政府公报中予以披露和发布,而且规定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每五年提交供水指导计划、投资计划以及每年提交年度投资方案至澳门特别行政区核准。

在1986-1999第一个五年发展中,澳门自来水公司在西江磨刀门水道引水工程、水处理能力、水质检验能力、自动化泵站、供水管网等方面投资近1.36亿来综合提升供水能力,逐步实现了供水系统自动化。伴随着极高的项目透明度,澳门市民见证了澳门自来水公司的良好发展的态势以及十分理想的经营状况。在1990-1995第二个五年发展中,澳门自来水公司计划投资2.5亿,进一步扩建了西江磨刀门供水系统,修建自来水处理厂、配水库,扩充检测能力与模拟实验装置,日供水能力增长至27万立方米,水质达到欧共体饮用水水质标准。稳步提升的供水服务能力增强了用户与政府对澳门自来水公司的信心与信任。过程中,合约双方积极履约的意识为该项目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石,足以面对澳门供水未来不可预测的挑战。

21世纪以来,由于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珠三角淡水供应受咸潮影响愈演愈烈。为了保障澳门用水安全,澳门自来水不仅安排专职工作人员监测磨刀门河道和珠海四个水库的水质,还修建了珠海广昌泵站以取道西江水接泵抗咸。但是2004年9月,海水倒灌、涌入的“命门”西江,澳门自来水水质监测大楼内的气氛十分紧张——

“珠海广昌泵站取水口的检测报告发来了,氯化物600mg/L。”

“这咸度超过了供水标准的16倍,大水塘勾兑稀释也会超过250mg/L!”

“这已经超过咱们的能力范畴,灾情紧急,我们需要向澳门海事局请援!”

时任澳门自来水总经理的范晓军肩负着公司与珠海、珠江委的沟通重任,率先提出了从国家层面,通过流域规划等方法,多层次解决珠海和澳门咸潮问题。在国务院、水利部、广东省政府和澳门政府的积极协调之下,通过2005年1月17日,贵州天生桥一级开闸放水,沿途1300多公里,史无前例的“千里调水”方案正式实施7天后,滚滚的西江水跨越黔、桂、粤三省区域抵达澳门,化解了珠澳两地的咸潮之困,两地老百姓都过上了一个幸福安稳的春节。

千里调水这一壮举不仅让国家水利部在澳门老百姓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而且澳门政府和澳门自来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压咸补淡”的困难,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下,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起了常态化的供水合作机制,与此同时,原水购买也从企业行为上升到了政府责任,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珠澳两地供水公司在原水成本上的压力。

image.png

图: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伟文分享澳门供水服务经验

回顾澳门供水专营合同的25年,澳门自来水公司以“供优质食水,创优质生活”为承诺,有效履行专营合同,期间为了与全澳共同渡过亚洲金融风暴曾自降3%水费长达十年。在咸潮、非典等重大危机面前,与政府一同面对,共渡难关,不仅获得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本澳市民的广泛认可,而且建立起了坚实的互利共生关系。在与政府良性沟通的基础上,2009年11月30日,澳门供水PPP项目顺利续约20年,新专营合约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供水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明确澳门自来水专注自来水的生产、供水及客户服务,另一方面持续强调政府对项目运营质量过程中的监管责任,通过对比周边城市供水服务,激励澳门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E20环境平台曾两次作为第三方机构,受邀参与了澳门专营合同的履行情况的评估工作。在走访澳门政府代表及澳门民政总署代表过程中,E20团队深入体会到了澳门供水PPP项目的优势:合约双方对供水责任的清晰认知,并始终保持开放和专业的态度,以积极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居民公平用水的权益。例如,澳门自来水在原水费和水费收取上的特别之处——近年来原水费上涨的势头比较明显,按照新专营合同,特区政府向珠海购买原水,收取澳门自来水公司水资源费,代替之前的由自来水公司直接向珠海购买原水,相当于特区政府补贴了原水价格。与此同时,水费模式由之前的澳门自来水自收自得变为澳门自来水代澳门政府向市民收取水费,水费返还澳门政府后,政府支付澳门自来水供水服务费,并给予了企业每年一次调整供水服务费的机会。这一改变有效维持了水价的稳定,维护了市民的利益,并且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调控水价,维护企业保持合理收益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image.png

图:E20团队走访澳门民政总署代表

35年来,用心经营供水事业的澳门自来水不仅与澳门社会各界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且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逐步形成了国际一流的智慧供水体系,形成了政企协同和高效服务的发展态势。2020年,这个已经存续35年的供水PPP项目将迎来新专营合约的中期评审,作为亚洲第一个成功续约的供水特许经营项目,社会各界都在期待澳门供水合约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并以创新的服务理念、高标准的服务水平为水务行业改革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参考资料:

中国水网,回归初心:从成都六厂B厂与澳门自来水项目看中国水业改革,2018

傅涛:澳门供水模式带给PPP的三点启示,2015

珠江晚报,60年的水之梦——珠海一家三代的对澳供水情结,2019

珠海经济特区研究会、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源流——珠海对澳门供水口述史,2019

梁欣欣 張佩麗 岑嘉珮 楊旺玲 蔡麗柔 楊旺珍,澳门水务史,1998-1999

3.长沙自来水:厂网分离“急刹车”

20世纪末、21世纪初,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像澳门采取的特许经营制度,是公用事业改革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它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并通过对经营权的竞争,大幅提升了水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与此同时,各地水务企业也开始了多元化的、不拘一格的探索。为了在各个环节引入更强的市场竞争机制以提升整体效率,探索“分拆环节”的改革形式也踏上历史舞台。长沙自来水就是亲历者之一。

在过去,我国城市的公用事业大多由政府投资建设,财政补贴运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在经营上,“自然垄断”的属性使企业不用承担经营后果的相应约束,“关乎民生”的属性又限制了企业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在投资上,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当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时,公用事业往往难以进一步发展。长沙自来水是当时少有的几乎靠经营盈利和银行融资维持自身经营发展的城市供水企业之一。一方面,实行公司制管理,注重内部改革寻求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不断借助银行贷款,满足快速增长的供水服务需求。但是,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又到了冬季,长沙市自来水管频频爆裂,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管网失修、设备老化,而政府短期内无力进行改造和更新,直接影响供水服务质量。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公用事业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长沙市主管部门和自来水公司大刀阔斧地开启了水务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探索。

长沙市自来水公司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内部管理方面,使企业对技术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改革比较局部和零散,还没有涉及深层次的产权问题。能否打破垄断,让更加多元的资本进入到供水行业中来,促进发展,提升效率,成为了供水管理者日思夜想的难题。

2003年9月,在拒绝了境外资本玩家要求承诺固定回报率的抵押式贷款收购后,长沙市公用事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了长沙市第四、第五水厂的招商引资TOT项目。随后,依照国际惯例,聘请了相应的中介机构作为财务和法律顾问。

2003年10月16日,长沙公用事业水务专题招商会在深圳举行。会上,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拟将改制后的长沙水务4家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即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资产权和经营权整体转让。

当时,这四家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资产评估等程序,并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授予特许经营权。长沙市自来水公司计划从打破行业垄断入手,对行业进行体制裂变,实现以裂变促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并计划组建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5座自来水厂改制为5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水公司,全面推向市场。

自来水公司按照“裂变竞争,厂网分离”的原则,拟实现制水和供水的分离,彻底打破延续半个多世纪“制供一体”的局面。时任长沙公用事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郑若敖表示,“制水和供水分离,制水公司的水质达不到要求,供水公司可以选择另一家制水公司的水;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随后,将制水公司全面推向市场,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竞争,实现主体多元化和多家运营的竞争态势。”

2003年底召开的长沙市城市工作会上,长沙市对公用事业打破垄断形成了细化清晰的表述:“在管住管网和线路的前提下,形成一家管网、多家水厂和一条线路、多家运营的竞争态势。”自来水裂变已在不知不觉中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当时的改制,引发市场很多关注。国际国内水务巨头对水厂产权收购表现出极大兴趣,先后有20多家外来投资者签订了投资意向,随后经过资格预审、报价、谈判、筛选等程序,最终有三家潜在投资者进入终极谈判。但由于在一些具体合同条款上无法达成一致,谈判一直处于僵局。

期间,长沙市自来水的改制于2004年起全面展开,并于2005年1月成功改制成为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3月,长沙水业向长沙市公用事业改革办递交了《关于盘活供水资产、促进供水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在认定这种产权转让的固定回报性质后,提出了改变单纯对外转让第四、五水厂全部股权的交易形式,而将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体作为招商引资对象,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建议和设想。

长沙水业关于单个水厂股权转让的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反复酝酿后踩下了“急刹车”。长沙市政府最终理性地放弃了这种固定回报的市场化改革方式。

诚然,打破行业垄断,是为了通过竞争促进供水质量和服务的提升,让市民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实惠。但无论怎样改革,都不能忽视供水属于“民生行业”的根本属性。因此,在探索改革的进程中,也需多注意方式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更大的风险和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是没出现过。早在1996年,上海大场自来水厂BOT项目完成招商之后,上海水务部门一度认为可以厂网分离,厂独立结算,走市场化道路。但是试行一年之后,又发现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成本居高不下,又将厂网合并至上海自来水公司。

2007年,在中国水网主办的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时任长沙水业董事长邱振华就改制中的重难点问题作了发言,谈到近年来对长沙水业改制的感受。邱振华坦言,“水业改革要引入自由竞争,并且不适宜搞厂网分离,要通过改革提高效率,不要为改革而改革。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谐式改革,阳光式改革。”

image.png

图:邱振华在2007年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分享

表面上看,长沙市自来水公司第一轮的市场化改革没能触动市场竞争机制和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因此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但是,经过这一阶段改革的探索,长沙自来水通过拒绝承诺固定回报的收购、中止不规范的TOT转让,通过以母子公司管理模式保留供水产业链的完整等,比起同时期草率的市场化改革少走了弯路。长沙水业稳健的改革方式为其轻装上阵地走向第二轮市场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清了明确的方向,积蓄了充足的力量。

到底什么样的改革方式更有利?长沙的经历给供水行业的改革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一,供水的改革要保留产业链的完整性。供水厂网是一个有机系统,不适宜被拆解;其二,改革不能影响为百姓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要秉持改革的初衷。

参考资料:

中国水网、潇湘晨报,长沙:自来水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2004

中国水网,邱振华:供水改革模式选择的几个考虑因素,2007

《供水服务的模式选择》邱振华、傅涛等著,2012

中国水网,王强:如何将水务改革进行到底,2018

相关链接

回归初心:从成都六厂B厂与澳门自来水项目看中国水业改革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谈判小结

傅涛:澳门供水模式带给PPP的三点启示

苏伊士新创建:战略再升级,业务版图选择性扩张

威立雅、苏伊士发展研究(上)

威立雅、苏伊士发展研究(下)

泰晤士水务入华27年浮沉记

【故事】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20年之老友记

雷楚武:长沙供水在水厂及加压站运营模式改革与技术创新

 
分享
0相关评论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016

商务热线:010-88480403

传真:010-88480301E-mail:webmaster@e20.com.cn

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25号楼,邮编100195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E20环境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