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孔晓宏提出关于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建议。
湖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防洪调蓄、提供水源、水产养殖、美化景观、通航旅游等诸多功能。湖泊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对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湖泊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据统计,全国现有湖面面积 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939个,总面积8.41万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635个,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28个。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如宣城市境内的南漪湖,是皖南第一大湖泊,属于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水系,兴利水位 8.6米时,水域面积160.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840平方公里。2014年纳入国务院《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实施重点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孔晓宏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湖泊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当前湖泊治理和保护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湖泊治理的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国家先后出台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涉及湖泊的法律法规,但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湖泊保护和治理的国家基本法律,导致湖泊管理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各为体系。如日本早在1984年就颁布实施了《湖泊法》。二是湖泊治理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湖泊治理尚处于以水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适用的标准主要为湖泊水质评价、水质采样及水质保护标准等,而涉及湖泊水生生物、沉积物、生态系统健康及安全等相关标准尚属空白。同时也存在“河—湖”等标准不衔接的问题,如宣城市南漪湖属于河流型浅水湖泊,入河水质总磷浓度限值为0.2毫克/升,而入湖后水质总磷浓度限值仅为0.05毫克/升。三是湖泊流域治理合力亟待加强。现行的湖泊管理体制呈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一些大中型湖泊流域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同一湖泊水体也存在水利、交通、农业、环保、林业等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各部门间的管理职责有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四是湖泊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湖泊湖面萎缩退化现象,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环境风险高,生态受损严重。根据《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全国与宣城市南漪湖面积相当的湖泊有43个,目前湖泊水质总体较好,但生态功能也呈逐步退化趋势,若不及时加强保护和治理,待水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后,其治理难度和投入都将加大。五是湖泊治理投入有待加大。湖泊系统治理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大,且多是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很大。比如,近10年来宣城市累计投入南漪湖治理资金近10亿元,其中中央、省专项资金不足1亿元,市、县投入近9亿元。2019年,宣城市编制了《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所实施的“六大工程”及23个项目,概算总投资高达30余亿元。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保护理念,就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孔晓宏提出如下建议:
构建统一的湖泊流域治理体系
具体为“三个一”:一是研究制定一部专门针对湖泊保护和治理的基本法律。整合各专项法律法规,对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综合规划等重大问题做出强制性规范,明确湖泊流域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健全湖泊流域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做到重大湖泊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建设监管于法有据、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二是科学编制全国湖泊保护和系统治理的一个《总体规划》。在系统梳理评价全国湖泊的空间分布、形态管控、环境生态、周边现状、治理成果等情况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分类指导,从生态系统的全局视角出发,明确湖泊总体分类和功能定位,对涉及湖泊保护治理的各层次和各要素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全方位分类提出湖泊保护和治理的对策和路径。各湖泊在总规的指导下实行“一湖一策”。三是建立一套湖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在继续加强水质监测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建立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库和预警预测分析研判系统,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安全评估体系,确定易监测、可考核的核心指标,让湖泊生态可评价、可考核。
探索多元化的湖泊系统治理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整合现有湖泊流域生态补偿及湖泊保护治理相关的财政资金,对面积较大、跨界湖泊流域建立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的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的专项资金。将湖泊流域系统治理作为稳投资的重点领域,将南漪湖流域系统治理等重大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探索构建新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民间资本进入。
加强湖泊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科学研究
我国湖泊类型多样,各有特点,各湖泊环境风险和生态受损程度不一,环境治理面临复杂性和多样性,亟须在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如国家环保部2017年建立了“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河海大学建立了“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等。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及民间智库,共同加大科研攻关,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链条,为湖泊系统治理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开展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示范
从国内湖泊的区域特点和保护治理现状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湖泊流域开展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组织实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宣城市南漪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群中较大面积的水质较好湖泊典型之一,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城市正在组织开展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建议国家将其作为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工程,更好地维护长江生态系统功能,形成湖泊流域生态治理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