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碧水源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刘振国、陈亦力及周念云正在筹划表决权委托事宜,拟将合计约占公司总股本13.40%的股份表决权委托给公司股东中国城乡。同时公司拟向中国城乡非公开发行股份,而这些事项则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
因为在2019年6月4日,碧水源已经与中国城乡签署了《关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对交易股数、交易价格、价款支付等相关事宜做出了修改,最终确定转让碧水源公司3.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0.14%,价格总计28.69亿元。其中,文剑平转让其持有的公司179,366,659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69%,转让后,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中国城乡成为碧水源的第二大股东。此次一旦通过,中国城乡也将成为碧水源的第一大股东。
看到这,是不是有种熟悉的味道?没错,中国城乡是中交集团的子公司,一旦委托通过,碧水源也将成为继东方园林、铁汉生态后又一环保领域卖身国资的环保企业。
中交集团带来的光环
在此前2019年7月那次股份转让中,就使碧水源的股价应声上涨了约90%。因为在投资者眼里,中国城乡的入股,为碧水源经营业绩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碧水源与中交集团的协同效应可以充分显现。比如,碧水源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就表示,后续与中国城乡会有很多项目上的合作,未来可期。其次中国城乡控股的城乡水务、城乡能源、城乡生态环境、城乡综合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五大领域专业板块与碧水源的发展有较大协同。其他的不说,就中国城乡而言,中国八大市政院中的两大市政院(西南市政总院、东北市政总院)均在中国城乡麾下,就足具资本吸引力。
而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甚至更直白的指出,碧水源正不断向中交环境产业链的战略蓝图靠拢,与中交系统内的多家企业积极开展环保、水务、城市光环境建设等相关项目合作,共同构建国内领先的水处理产业平台。
比如2019年11月22日,菏泽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工程EPCO(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投资运营)项目预中标结果出炉,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项目规模为21.85亿元。
英雄难过PPP关
可能大家对碧水源的了解不是很多,碧水源是我国环保领域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毫不夸张的说,在膜技术领域碧水源已达到全球第一梯队的水准。其核心技术包括MBR技术和双膜新水技术,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明星企业,为什么会沦落到委身国资的境地呢?
这得从2008年的国家四万亿开始说起,当时的四万亿,可以说极大的推动了地方基建项目的发展。接着这股东风,以碧水源、东方园林等为代表的环保企业同样“飞了起来”。然而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在风口,猪都会飞。那么等风离去呢?四万亿之后,由于地方财政的吃紧,已经无力继续维持基建的高投资。
此时,PPP模式从天而降,于是又掀起了一波PPP的狂潮。在这一波狂潮中,碧水源和各地政府参股纷纷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并以此为平台,承揽了很多PPP项目,发展在当地的水务市场。然而,PPP模式同样埋下了不少隐患。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受到了去杠杆和PPP政策调整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了业绩的下滑、现金流紧张等问题。
环保类企业同样难逃此劫,2018年以来,受国家金融降杠杆以及PPP项目风险严格管控影响,环保公司融资难度普遍加大,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碧水源也受到大环境影响,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0.41%。除此之外,与碧水源拓展模式非常相似的东方园林同样是深陷地方债务、股价腰斩而无法自拔,这个之前说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大家可以发现,每次大潮中,首先出现不适的都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而所有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难题,无疑这对民营企业的杀伤力更大。如银行信贷方面,民企的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水平上浮30%-40%,而国企则仅上浮10%以内。在资产负债率的要求上,国企的放款条件是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5%,民企则要求不高于65%。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对于政策波浪中的一个企业同样如此。PPP政策从前期盛行,到如今的收紧,对于一些前期依靠PPP模式大肆扩张的如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等现在都已经支撑不下去而委身国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