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和“智慧水务”的建设都是一个庞大的且系统性强的工程,如同盖一座高楼,从前期准备到开土动工再到大楼建成中间要经历许多步骤。有些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轻则大楼可利用程度不高,重则变成“豆腐渣工程”引发安全问题。那么,如果用建造大楼的理论类比“智慧水务”的建设,哪些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呢?
1、设计蓝图+施工计划书=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两大作用:让供水企业愿意花钱,以及帮供水企业把钱花对地方。“智慧水务”是水务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并不算快,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钱没用对地方。供水企业的投资意愿并不一定取决于经营状况,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重点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悉尼水务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每年都有盈利且保持盈利增长,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投资更换智能水表,但悉尼水务辖区内依旧采用人工抄表。根据悉尼水务公司2017 年的年报可知,其发展的重点在于管线延长、泵站维护、水处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对于“智慧水务”建设的需求仅在于为提升客户服务而投资搭建的线上客服平台,功能仅限于咨询、报修、缴费和账单查询之类的基础功能。
“智慧水务”是一个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工程,且在短期之内能够实现的效果有限。企业要维持经营就需要在经营期内有效产出高的项目上投资,“智慧水务”的短期收益不能够吸引供水企业主动投入大量资金。经过对企业的前期调研和市场调查制订的“设计蓝图”能够让供水企业提前看到“智慧水务”建成后的形态,帮助企业看清“智慧化”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水企业的投资疑虑。“施工计划书”的作用是明确建设步骤和材料需求,让供水企业知道搭建方法、建设周期和所需花费。“施工计划书”可以依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能减少企业重复建设花的“冤枉钱”。
2、基建是“智慧水务”的“地基”
有了“设计”和“施工安排”就可以开始建造“大楼”了。“智慧水务”通俗来说就是“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实现水务系统中的设备和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传感和遥控等基建相当于一座大楼的“地基”。无论是各类水表、阀门的安装铺设,还是泵房、管网的加装改造都是在做“智慧水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要,通过基建获取的数据能够产生价值,成为“智慧水务”为供水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数据的覆盖面越广,对数据挖掘的程度越深我们越容易提取出以往不曾关注到的信息,数据资产的价值也就越高。
图一是数据的“价值生产链”,基础设施建设是初级数据的来源,但初级数据本身的价值含量并不高,需要经过图一中的转化过程的不断迭代才能产生价值。广泛收集数据后从中抓取关键数据综合提取出有用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需要的知识是数据“价值化”的路径。因此,数据的价值增长集中在过程上的三个节点,一是经过抓取的获得的关键数据本身;二是利用关键数据分析获得的信息,可以作为资产产生价值;三是利用信息资产获取的更高程度的知识或者资源则是更大的价值,也是“智慧”产生的途径。供水企业可以利用知识在系统中的循环提升系统的“智慧”程度,还能够形成报告等具象化的成果对外发布获取收益。至于供水企业的“地基”要打多深多广,还要取决于“设计蓝图”对标的是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埋头苦干却最终建成“空中楼阁”或是“地下宫殿”的情况。
3、标准规范如同“电梯”和“门禁系统”
“智慧”建设中一个常见的共性问题 —— 数据孤岛,是一种数据在企业内部的各系统之间,或是行业间的共享受到阻碍的情况。数据孤岛是信息孤岛中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技术的更迭以及各行业的 IT应用分散建设导致了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在技术不断革新和各行业的智慧系统搭建时期错位的情况下,信息孤岛问题是很难完全消除的。但是针对数据孤岛问题,目前认可度较高的解决方法是搭建“云系统”。云系统基本具备扩大数据存储量和简单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有些云系统还实现了数据层和系统层的融合,能够利用模型处理数据数据并生成简单的指令。以水费的移动支付为例,用户在手机端可以绑定银行卡信息,供水企业的线上查询系统能够通过水表号调取用水量信息,但这两组信息分别属于银行和供水公司,无论是出于用户信息安全的考虑,还是两个企业各自对数据的使用权限差异,两家公司都不能直接将自己手中的信息完全披露给对方。“云系统”可以从银行的数据库中提取缴费所需的部分账户信息,再提供给供水企业的水费收缴系统使用,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实现手机交水费的操作。
如何保障“云”能够从不同的企业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如何提取到的是有效数据?又如何保证其余数据的安全?利用IT 技术搭建“云”的过程中,以上问题是建造方需要重点考虑的。但是“隔行如隔山”,掌握 IT 技术的企业对于其他行业的了解程度可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对于数据有效性的判断之类的问题。还拿交水费来讲,哪些数据属于线上收费系统需要提取出来用于生成用户水费账单的数据供水企业可能比“云系统”服务商更清楚。对于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标准规范的约束,任由 IT企业凭“想象”建,很有可能越建越乱,加重信息孤岛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制定针对各类“智慧”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促使“智慧化”发展整体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否则数据层的“价值生产链”不打通,数据就只是数字而已。之所以把标准和规范比作“电梯”和“门禁系统”,是因为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处理,“智慧发展”中信息和数据共享流通的速度和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供水企业是希望“智慧水务”能够帮助企业打通从管理层到执行层,从源头到龙头双向沟通的通道,实现数据及信息的“高频传输”;同时,也希望在应用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资产和企业内部流通的信息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结合实际需求做“内装”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智慧水务大楼”的主体已经建成,“大楼”已经可以使用但是功能尚不完善,接下来需要依靠“内部装修”实现更多功能。功能的完善需要供水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因素,不必盲目追求和业内领先的企业搭建相同的功能,利用好外部环境的优势条件能够帮助供水企业的“内装”工作事半功倍。
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这一点上,鹰潭供水集团的做法很值得参考。鹰潭水司自 2017 年起开始更换物联网智能水表,在两年内完成了 12.5 万台物联网智能水表的更换,并相应升级了公司“智慧平台”的功能,尽可能将挖掘数据的价值。鹰潭市作为全国首个物联网城市拥有高密度覆盖的物联网,物联网智能水表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支持下能够发挥其数据储存和传输的优势,帮助鹰潭水司获得更多的数据。可见,鹰潭水司并非盲目投资换表;同时,公司同步对“智慧平台”系统做的对应升级完善了营收管理、业务管理等功能,更能说明公司对于“智慧水务”建设是有整体规划的。这样的“智慧化”模式为水司提升服务水平和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帮助。(相关阅读:经营管理服务“多面手”——看鹰潭供水的“智慧”布局)
各项功能完备的“精装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耗费更长工期。供水企业资金周转相对缓慢,如果需要企业“大出血”来投资“智慧水务”建设,可能会带来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重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技术和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缺乏 IT建设部门,或是“顶层设计”能力较弱的供水企业想要加入“智慧化”发展的队列需要“历经艰险”,速度慢不说还要眼睁睁看着其他行业“跨界”占尽先机。(相关阅读:水务企业快醒醒!BAT 强势进入智慧水务,产业生态行程中)
编者按:我们追求“智慧发展”是希望“智慧化”能成为企业提升经营效率的出路,而不是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在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上一代的技术不需几年就会被新技术替代的时代,供水行业的智慧发展目前的确还是依靠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经营状况好的,投资能力和意愿强的供水企业在推动。但是仅仅依靠几个领头企业在前面拉,后方的企业停滞不前,造成的不仅是行业整体发展减缓,更会导致后部企业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失去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空间。
现在大热的“5G” 网络在一线城市的基站搭设也就需要 2-3 年的时间。“智慧水务”只是借助物联网发展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现在的发展和建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供水企业应该更加密切地关注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企业,思考如何将“智慧水务”各层建设更好地与物联网产业链结合,解决供水企业发展的问题。下篇文章将会就“智慧水务产业链”展开讨论,欢迎持续关注。E20 供水联盟此前举办过“供水解决方案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其中不乏在“智慧水务”项目中独具特色的案例,欢迎点击相关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