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出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率先全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日期:2019-12-05     来源:厦门网     作者:黄璜、通讯员王润地     浏览:1225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日,厦门市出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准入清单》),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实施分区管控和差异化的准入管理,率先全国建...

近日,厦门市出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准入清单》),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实施分区管控和差异化的准入管理,率先全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通俗地说,哪个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应当禁止什么产业,能容纳多少项目,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总量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之内……通过《准入清单》,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今后,当厦门市引进项目时,《准入清单》可以用于检验相关项目的产业和空间落地是否满足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在完成区域评估的重点片区内,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直接豁免审批,其他区域符合准入条件的采用告知承诺制或备案管理,限制准入的项目才需要通过实质性审查批准,从而有效加快重点片区发展,鼓励“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企业入驻,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则会被禁止准入,切实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底线空间管控的角度,对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引导。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准入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全面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厦门市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是“厦门环评审批改革经验”的再创新、再提升。昨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准入清单》进行权威的解读。

【三大亮点】

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

早在2014年,厦门市就率先全国开始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明确把生态保护红线融入厦门市“多规合一”一张图体系,推进实施规划环评,将环保辅助决策前移,强化源头监管、强化生态保护功能、完善空间治理体系。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正式下发,厦门市成为16个试点省、市之一,“厦门环评审批改革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一路走来,厦门市始终坚持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扎实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此次,《准入清单》的编制与出台,标志着厦门市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建立起健全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准入清单》的编制遵循五大原则:一是空间管控底线原则,通过分析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准入体系;二是环境质量改善原则,兼顾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总氮、总磷等区域性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期性约束指标,突出环境质量改善的针对性,促使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退步;三是统筹协调原则,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能源资源利用政策、主体功能区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落实新时代新起点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系列决策部署和行动方案,提高准入清单的协调性、适用性;四是绿色发展原则,坚持把发展产业区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五是实用性原则,编制成果力争简单明了,充分体现实用性,为厦门市环评审批改革提供可靠保障。

不论是这五大原则中的哪一个,遵循的都是同一个主基调——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落实厦门市山水林田海的保护要求。

以差异化准入管理为抓手

差异化准入管理是《准入清单》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所谓差异化,便是根据不同的区域生态空间条件的差异,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战略和生态功能定位,以空间管控单元为主线,明确主导发展产业、规划产业项目。

差异化准入管理的精细程度,决定了《准入清单》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立足统筹协调、先行先试,结合城市发展定位、空间规划和保护格局,主动对接省生态环境厅“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准入清单》)实施方案框架,率先全省开展编制工作。经过收集资料、专题研究、专家咨询、部门座谈、征求公众意见等环节,以及多轮资料梳理及意见整合融合,《准入清单》最终出炉。

这一份精心编制的《准入清单》,包括了陆域、海域和产业园区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及重点发展产业和其他产业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清单,基本覆盖全市域全行业,并融入厦门“多规合一”体系,在规划策划、项目生成、选址布局、土地出让、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导向、告知和约束作用。

在精细分区的基础上,《准入清单》实行更加精细的差异化准入管理——那些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将被禁止准入;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必须通过严格的许可流程、实质性审查方可批准;而对于那些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采用告知承诺制准入、区域评估准入、备案准入、清单准入等方式,使得项目落地变得更加便利。例如,已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软件园(一期、二期、三期)、创新创业园区或集聚区实行的就是清单准入,非禁即入,清单之外零审批。

事实证明,差异化准入管理宽严相济,从源头禁止污染环境的项目,以便利准入鼓励产业转型升级,遵循的依然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宗旨。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己任


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对厦门生物医药港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清单准入,有效推动园区产业项目的聚集。图为厦门生物医药港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点赞,让厦门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名远播。而随着《准入清单》的编制完成和落地实施,新生态空间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将得到进一步确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这其中,深入推进环境影响区域评估工作,更是关键的一环。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工程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市生态环境局以扎实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准入清单》编制工作为契机,结合厦门新机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创新启动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以梳理区域“三线一单”为核心要素,为下一步环评审批和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打造新蓝本。

这一创新举措目前已在翔安新机场项目蔡厝片区全面启动。这里是两岸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是厦门市未来发展的重点片区,如今将切实享受到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福利。

市生态环境局结合片区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定位,完成区域环评审查。此后,该片区内规划的房地产、医院、学校、城市道路、市政管网、变电站、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社会事业与服务业等项目,无需单独编制和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根据规划统计,至少有37条城市道路、39公里长的城镇管网、24所幼儿园学校、2座高压变电站,占地超过350公顷的社会事业与服务业项目直接受益,可节约环评文件编制费用超百万元,节约审批时限超千个工作日。

不仅是蔡厝片区、也不仅是新机场项目,事实上,《准入清单》为所有有助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打通快捷的绿色通道。“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都能从中获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红利。以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为例,2018年12月,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对该园区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清单准入,其后,有12个项目从审批告知承诺制中获益,累计节约审批时限264个工作日。区域规划环评的实施,有效推动园区产业项目的聚集,构建起产业集群,真正形成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产业为主导,以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产业、医药检测等相关领域于一体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准入清单》的深入实施,将有更多优质企业、项目青睐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

准入清单三大作用

随着《准入清单》的编制完成并实施,厦门市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规合一”以及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建立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并将充分发挥出绿色发展“领航员”、污染防治攻坚“作战图”的作用,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的格局。

●“领航员”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禁止厦门市不得准入的高污染、高耗能等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建设项目,从项目的生成到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查审批,层层把关,坚决禁止对不符合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落地,对符合清单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引导到相应的功能区域进行落地,实现产业项目和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作战图”

《准入清单》能够明晰厦门市生态空间的脆弱点、薄弱处,有针对性地加以防护和保护,明确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准入、限制和禁止的环境要求,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战略参谋。

●“一盘棋”

根据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厦门市着手建立“三线一单”数据应用管理平台,与厦门“智慧环保”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有机融合,形成完备的智慧决策体系,实现“三线一单”数据的集中管理、查询、展示和相关部门间共享交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谋划、“一盘棋”发展。

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历程

2014年

厦门市将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纳入“多规合一”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原市环保局)先行介入,从环评审批的角度对建设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始了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前期探索。

创新亮点

提前介入项目生成压缩审批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时限分别是:环境影响报告书60日、环境影响报表30日(注:不含公示时间)。2015年,市生态环境局推进环评审批时限压缩,环境影响报告书10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表7个工作日(注:不含15个工作日的公示时间,其中受理公示10个工作日、拟审批公示5个工作日)。

2016年

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各片区和产业已开展的规划环评进行梳理,提炼出台《厦门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准入特别限制措施》(环保负面清单),对全市各生态环境准入控制单元提出禁止准入的项目类型。2018年,又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和补充。

创新亮点

创新规划环评明确负面清单

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以更加明晰的清单形式,分区域罗列片区禁止准入的项目类型和管控要求,既是呵护生态环境准入底线,同时也对建设单位的选址提供了参考建议,避免盲目投资和投资浪费,给企业减负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8年

厦门市《厦门市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试行)》正式印发,在全市范围内分片区(8个片区)、1个行业(输变电)和31类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项目推进环评文件审批告知承诺制,建设单位办理环评文件审批立等可取。

创新亮点

开创性实行环评文件审批告知承诺制

这标志着厦门市深入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进入了更实质性的阶段,明确把生态保护红线融入厦门市“多规合一”一张图体系,将环保辅助决策前移,让环评制度真正回归本质,充分发挥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服务发展又保障民生。

2019年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厦门市梳理出台《厦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019版) 》,按照管控单元的生态功能属性和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的特征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按照禁止准入、许可准入、告知承诺制准入、区域评估准入、备案准入等方式对建设项目实行差异化的准入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全市域范围内全网管理。

创新亮点

实行差异化的准入管理机制

立足多年来改革创新的基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准入清单》,并深入推进环境影响区域评估工作,将那些符合新生态空间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项目和企业列入豁免审批的行列,进一步健全完善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为“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打通快捷的绿色通道,有力推动厦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
0相关评论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016

商务热线:010-88480403

传真:010-88480301E-mail:webmaster@e20.com.cn

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25号楼,邮编100195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E20环境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