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教授受邀到北控水务,以“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的探讨与思考”为主题,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做了精彩分享。
专家介绍
许新宜: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学会理事、北京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水资源循环过程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规划、水资源管理与政策、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从大数据看生态治理的重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此战略背景下,许新宜教授探讨了目前在实际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观念、思维和实操层面的误区和难点。他以“长江大保护”推进工作为例,深度解读了“长江大保护”工作的误区和难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应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非“只搞大保护”、“不促新发展”。生态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浑然一体、并驾齐驱的,不应该有只重环境治理,轻视生态修复的轻重之分。
结合生态大数据,许新宜教授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变化及转变。多方专家和机构预测,2025年前后,中国人口将出现14亿左右的人口峰值,水资源安全风险趋于稳定;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就全国七大流域水安全形势来看,除了缺水严重的黄河流域,其它主要大江大河在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方面都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根据近10年的《中国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我国总排污量基本稳定并略有增长,其中,点源排污量稳步下降。此外,尽管全国日处理污水能力突破6亿吨,但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面源污染控制乏术,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攻坚道阻且长。因此,许新宜教授指出,新时期治水理念应进行深度反思与转变,并提出由“数量到质量(保证率、水质)”“配置到效率”“经社到生态”“河湖到流域”“政府到市场”的五个重大转变。
在“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重点战略的引导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主旋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国必须坚持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水利要从“浅绿”走向“深绿”
许新宜教授还辩证分析了“生态水利”与“生态环保”的关系,提出新时代水利要从“浅绿”走向“深绿”、新时代环保要从“部门”走向“社会”的重要观念转变。反思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许新宜教授提出在环境标准、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制定,应按照“深绿”的要求加强编制计划、跟上编制需求。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定《江河湖泊生态准则》,作为人类活动必须遵守的生态底线;抓紧编制《全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以水量、水质、水生态为主线,综合陆域生态和水域生态,重视用水效率,全面评估各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绩与问题,为国家不同阶段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水利、生态从“浅绿”走向“深绿”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向的转变。转变的核心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目标上增加生态功能,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上彻底走向“深绿”。河湖水域生态作为陆域生态的因变量,生态环境治理、河湖健康维护都必须强化流域管理,做好陆域生态与水域生态的产汇流和物质流综合监督与管理尤其重要。
许新宜教授强调,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水利、生态环保行业将是国家探索实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主力军。当然,要想打赢环保攻坚战,也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生态环保事业是全民的事业,应积极推动强化公众参与,从而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福利。
加强治水“新三篇”
结合团队的研究积累,许新宜教授分享了他在流域函数、生态流域、水文循环、水环境治理、数字流域、智慧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体会。通过对比“旧三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河湖清淤”与“新三篇:自净能力、滨岸带、生境重建”分析指出,传统水环境治理侧重“老三篇”带来的“减负”,这种方式在新时期治水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及时加强“新三篇”治水手段,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重视岸滨带建设和重建滨水生态环境,为水环境治理赋能,方是水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