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新,是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更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对于环境企业来说,该如何认识创新?如何创新?本文特别汇总了王凯军、杨向平、傅涛等行业“大咖”的精彩观点,供大家参考。
王凯军
德鲁克定义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如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环境企业要进行系统化的创新,企业需要在每隔6-12个月打开天窗,看看外面的世界。从行业技术角度讲,企业需要开放心态,多去“遇见”,推动市场新的观点技术就会产生。
我国面临城市水环境管理重大战略转折期,表现为四大趋势:一、从追求工程结果到关心环境效果的转变;从监控重点污染源到监控河流断面的水质的转折。二、主控污染物类型的变化,由有机污染控制为主,转变为氮磷营养元素的控制;三、从点源控制到面源控制转变。水污染控制主战场由点滴控制向流域综合整治方面;四、最为重要转变由被动防治到主动生态修复与建设。特殊地区主动追求与其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更高环境质量。新问题、新技术、新战略。环境企业家应该抓住这一转折时期,抓住机遇,调整产业战略,革新工艺技术,才能脱颖而出,也是企业迈向支柱产业的重要过程。
国际污水处理技术已经从简单的水质达标逐步向着能源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环境企业家应突破思维僵化瓶颈,顺应世界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接受新思维,解锁新模式,打造新格局,抓住新的突破口。
尽管在环保行业,很多技术与国外相比,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环保企业若想持续并卓越的发展下去,要跟紧国家大战略,延伸到环境产业技术战略,做出调整与革新,才能顺势而为。
环境产业真正的未来之窗应放眼环保相关产业。环境企业家要开放胸怀,建立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与战略,把重新构建的新格局战略践行于企业发展之中,才能推动企业向支柱产业冲击。
(王凯军,清华大学教授。本文摘自其在“2019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创新之路》演讲)
杨向平:
做了一辈子的污水处理,几乎建完了北京的污水处理厂,但后来发现,水环境污染还没有被根治。市场对于技术及模式创新有更复杂的需求。
当前现在最需要的环保技术创新应该是结合客户需求的创新,而不是原理上的颠覆。应更多地从结构上、形式上、工业化、模块化方面进行创新,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转型空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占地小、投入少、效果好的处理技术将成为重点发展趋势。
(杨向平,原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本文摘自其在2019“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上的发言)
傅涛:
变革是大趋势,创新是根本出路,应对变革是生存之道不是发展之道。如果不创新很难生存。
什么是创新?环保行业里面,很多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也申请了很多专利。我们认为所谓低成本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等于研发,创新是为特定客户创造新价值。像小米这样的公司、苹果这样的公司,并不拥有多少真正自己的研发技术,但是他们更懂用户。比如,生产静音马桶的生产厂商,并不是技术研发公司,实际上是用技术满足了特定用户,这些马桶满足了夜晚容易失眠的人的需求,而功能更多的马桶盖是满足了追求舒适的人的个性需求。为特定客户创造新价值就是创新,不要把创新简单理解为研发。
创新可以分为四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今天我重点谈基于需求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产品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曾有人说“创新是把已有的知识变成钱,而科技研发是把钱变成知识,因此,研发是学校和研究院的事情,但是创新是企业的事情”。
环保创新:环保的需求在变,有大量需求没有被真正满足,环保的创新是面向客户导向的创新。在产能过剩的现在,环保市场上有三四万家环保公司,我认为80%的环保公司活不过5年,因为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我们E20的使命是帮助20%的领先公司成长。因为创新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更多是未来生存的问题。
创新应该有一套方法论,现在环保还有60%的需求未被企业识别。企业家的存在就是自己发现需求。如果企业家不能自己发现需求,不能洞察用户的痛点,就不配做企业家。如果等政府发文要做,那最终就是价格竞标。我们再去呼吁避免恶性竞争那就是违背市场的,因为需求是政府发现的不是企业家发现的,企业家50%的工作没有做,有什么资格做超额利润?
创新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行业的共性问题,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环保行业需要创新,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真正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要创业家创新。
(傅涛,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本文摘自其在E20环境商学院CEO特训班第七期结业课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