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走在江苏省苏州昆山周市镇珠泾中心河畔,仿佛踏进了梦里水乡。岸上,美人蕉、鸢尾摇曳生姿;水里,鲦鱼、鲫鱼成群结队;空中,翠鸟、白鹭时不时掠过,在蓝天上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在水面上激起一片温柔的涟漪。而在一年多前,这里却承载了环境破坏之痛,鱼虾绝迹、臭气扑鼻……附近居民要捂着鼻子过河,沿河居民窗户都不敢打开。
从黑臭河道变身“水清鸟飞鱼跃”,这是周市镇采用德国生态湿地技术“治愈”黑臭水体的成果,成为昆山治水攻坚的创新样板。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将珠泾中心河项目作为苏州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案例向媒体分享。李亚平介绍,昆山市围绕断面整治投入113.8亿元、实施612项生态文明重点工程,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5.8万吨,新建污水管网34.7公里,有力促进了市域河湖水质的改善。珠泾中心河经采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重现水清岸绿的优美景色。
昆山市委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举措,不断把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推向深入,高质量推进源头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河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周市镇严守生态阵地,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重点目标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思路清晰化,优化治水思路,坚持“生态治水”理念,编制完善系统的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方案,坚持源头治理与末端截污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治理项目化,全面梳理、全力推进治理工程项目,2019年周市镇共推进各类水环境治理项目22项,总投资达2.65亿,涵盖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提升等多个方面;管理系统化,领导主抓、高位协调,进一步理顺治理架构,健全河长制巡河护河机制、常态化水质监测机制、工业企业排口专班整治机制、专家咨询机制等多项机制,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及定期会商制度,统筹推进,强化督查问效,形成治水合力。
今年以来周市镇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2019年7、8月份,全镇22条市级重点河道全部实现稳定达标(地表水Ⅴ类以上),18条河道连续达标6个月以上(地表水Ⅴ类以上),部分河道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珠泾中心河的转变正是周市镇河道治理成果的一个亮点。
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形成“生命之肾”
茶余饭后,家住珠泾村的王春林喜欢去珠泾中心河畔的湿地公园溜达两圈,看着水里小鱼嬉戏,白鹭在半空翩翩飞舞,他就觉得整个人充满了活力。“以前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遭罪;现在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惬意!”王春林笑着说。
珠泾中心河北起翠薇西路,南至珠泾排涝站,河东岸为珠泾村,西岸是新镇社区,属商业和居住密集区域,曾一度陷入黑臭危机。现如今,珠泾中心河已实现了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IV类水的目标,今年以来生态效应进一步显现,一些指标已经达到了地表III类水标准。良好的景观效果和清澈的水体,使这里成为一个生态游园。
系统治理,鸟飞鱼跃再现“生命之源”
最近,有着“小猛禽”之称的伯劳出现在珠泾中心河畔,让诸多专家惊喜不已。因为这一身处食物链顶端“掠食者”的出现,直观地印证了一点:珠泾中心河一带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渐修复。随着河水一天天变清变活,连最难治理的、临近居民区的河道中段,也时常引来白鹭觅食栖息。河里野生的鲦鱼、小鲫鱼游回来了,多年不见的戴胜、鹡鸰鸟飞回来了,一些河段还能看到野鸭和白鹭的身影。鸟飞鱼跃的景象成为黑臭水变身生命之水的最好佐证。
2018年9月14日,国家重大水专项黑臭水体系统解决方案中心智能生态湿地示范基地落户珠泾中心河生态修复项目;2018年11月,该项目被比利时水环境领域核心杂志《水利工程》(Aquarama) 作为封面文章进行推介。
不过,目前的珠泾中心河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续的生态维护工作还任重道远。